觀點3-5分鐘的閱讀時間

房地產投資如何實現淨零排放

2022年12月19日
SC_net_zero_forge_path

Authors

Sophie Van Oosterom
Global Head of Real Estate

為了將全球暖化幅度控制於1.5°C以內,《巴黎協定》制定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2030年前減排 45% 的目標。該協定於2015年簽署時備受讚揚。現實是在這幾年間沒有太多變化。

聚焦轉型

房地產需要在2030年前實現營運淨零排放,並在2050年前達致淨零隱含碳排放。

若要有效地實現轉型,及時達到上述標準,房地產業界將面對一些重大阻礙。預計於2050年前落成的建築中,40%的樓宇及 75%基礎設施仍未建好,而這些新建築在營運期間必須實現淨零排放。

轉型的目標亦包括隱含碳排放量(建築物料生產過程中的排放),業界須在2030年前減少其排放量至少40%,而重點項目的排放量則須減至少50%。到2030年,所有新建築於營運期間必須實現淨零排放。再者,目前歐洲有80%的建築直至2050年仍然存在。因此,業界需要在2030年前就每項建築完成或開始進行改造,才能實現上述目標。

統一及實用性,如何實現淨零排放

在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 上,超過190個國家就氣候行動達成共識,但各方對落實該協定的實際要求有廣泛的詮釋。因此,各個政府設定的指引及行業標準並非完全一致,導致淨零目標無法及時實現,難以將升溫幅度控制於1.5°C以內。各方需採取一致和有針對性的行動,而新興市場亦須參與在內,因為這些市場佔全球約85%的人口,而且經濟及人口預計將會急劇增長,發展狀況也將會有明顯差異。

最大的發現或許是,房地產業界將重心放於數據收集及能源效益標籤上,而非注重如何在現有生產過程中實現減排。當然,如果沒有收集足夠數據,減排將無從談起,但僅因碳排放量的數據分析報告便能獲得滿分或綠星級的評價,或使業界產生虛假的安全感。

減少實際排放(包括現有租戶的排放量)僅可透過針對整座物業、其營運及廢棄物處理方面採取行動,才得以實現。減排的實際行動主要取決於最終投資者、物業經理及租戶之間的合作。

減排行動涉及甚麼?

要減少營運碳排放,需要租戶、物業經理、業主及投資者互相緊密合作,透過計量、安裝LED照明、優化樓宇管理系統 (BMS)、改良供暖和通風系統,以及測量結果達致減排目標。

要減低隱含碳排放,則需將整座建築的價值鏈,從設計、建築材料、施工方法及運輸過程以至建築的營運過程,進行碳分析。這將會提升物業價值鏈的價值,有助碳捕捉技術發展,延長物業的生命週期。

為實現減排目標,業界觀念須永久改變。對建築進行「翻新,非替換」,而且須按現行情況設計建築;為「實際使用」而設,而非停留於「理論」的層面上。

房地產投資如何實現淨零排放

除財務分析外,碳亦需要成為關鍵的評估因素。在考慮利潤前,必須評估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透過使用明確的碳價格(至少作為替代指標)可解決這個問題。儘管業界普遍認為,購買碳抵銷並非為房地產組合實現淨零排放的最佳方式,但我們認為摒棄這種方法的理據並不成立。

有人認為,購買碳抵銷以將碳排放降至零的方式在經濟上並不可行,甚至有損財務回報。然而忽略了一點:實際上,碳排放的成本已經存在。換言之,雖然節省時間,但氣候變化將會對房地產業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不能假設社會甚至該業界本身會無限期地接受同行「搭順風車」處理成本問題。

我們承銷資產時應納入隱含排放成本,以確保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為資產在未來的長期可持續財務表現作好準備。

對於這些與房地產組合碳排放相關的隱含成本,自願性碳抵銷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可以作為替代指標。總結我們的研究成果,業界可以考慮利用隱含碳成本按抵銷定價,籌備足夠資金應付所需的資本支出,實際使碳排放(受業主控制)減少約70%。

環境將以某種方式令我們付出代價

行業需擺脫「不要超越目前」的心態。我們有機會透過自我監管為所有持份者帶來理想成果,並鼓勵各資產管理公司不要只注重短期利潤,而是放眼於與長遠相關的資產和表現。

免責聲明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複製或發布本文件內容。

本文件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打算作任何方面的宣傳材料。本文件不應視為任何招攬提供投資意見或建議。 有意投資者應尋求獨立的意見。以上如有提及證券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撤資之建議。本文所載的內容為撰文者的意見和見解,不一定代表施羅德投資的看法,或在其他施羅德通訊、策略或基金反映出來。本資料所載資料只在資料刊發時方為準確。觀點及預測或會更改而不需另作通知。本文的資料和來自第三方的信息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不保證其完整性或準確性。

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未必可作為日後業績的指引。閣下應注意,投資價值可跌亦可升,並沒有保證。投資者可能無法取回全數投資金額。衍生工具帶有高風險。匯率變動或會導致海外投資價值上升或下跌。若投資收益並非以港元或美元計算,以美元或港元作出投資的投資者,需承受匯率波動的風險。詳情請參閱基金說明書(包括風險因素)。

本文件由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發,文件未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檢閱。

Authors

Sophie Van Oosterom
Global Head of Real Estate

主題

關注我們

聯絡我們

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二座33字樓

(852) 25211633

網上查詢:請填妥以下電郵表格,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絡。

聯絡我們

本網站所述之投資或不適合所有投資者。本網站提供的資料只供參考用途,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尋求獨立意見。

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未必可作日後業績的準則。閣下應注意,投資價值可跌亦可升,並沒有保證。投資者可能無法取回全數投資金額。詳情請參閱基金說明書(包括風險因素)。

僅供說明,並不構成投資於上述證券/行業/國家的任何推薦。

此網站僅供香港居民使用及參考。非香港居民在瀏覽本網頁所載資料前,有責任依循其所屬司法範圍的一切適用法例及規定。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受證監會監管。本網站(施羅德公積金計劃有關版頁除外)未受證監會檢閱。

本網站由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發。

重要通知:施羅德投資不會透過電子郵件、電話、短信、WhatsApp、微信、Facebook、Instagram等應用程式主動接觸閣下。透過施羅德投資官方渠道之外的任何聯繫並獲取個人或財務資訊都可能是虛假和欺詐。請保持警惕並參閱我們的慎防欺詐警報以了解更多訊息。如您對聲稱與施羅德投資有關的人士、平台、網站或機構有疑問,請致電(852) 2521 1633與我們聯繫,並通知當地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