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谨慎看待国内债市,警惕海外疫情变化


虽然10年国债没有突破3.1—3.3%的窄幅区间震动,但正在逐步向区间下限靠近。我们谨慎看待国内债市,主要原因包括:1)利率债的供给;2)税期扰动的资金面;3)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4)依然向好的经济数据。同时我们也听到央行最新的对于呵护流动性稳定的表态,市场对于经济数据反应出现钝化,大宗商品价格上行还没有引起全面通胀的预期。第一季度股市的调整和一系列地产政策的调整凸显了债券的关注价值。整体来看,我们认为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价格都处于央行的合意区间内,央行并不急于向市场释放信号。我们认为可以积极留意中长端利率。

我们认为今年全球市场的主题是:复苏分化,通胀和疫情‘竞赛’以及地缘政治。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货币财政政策正常化,经济增速回归潜在水平。2021年美国经济可能将会回到疫情前水平,甚至有经济过热的风险,随着疫苗推进速度的加快,美国的经济支柱“消费”或将会出现报复性反弹。由于美联储采取了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直接向居民家庭发放支票,我们对于美联储认为的“暂时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会逐渐传导至消费端而形成全面通胀保持关注,我们认为美联储原本延后的量化宽松退出和加息政策可能会被迫提前。欧洲和日本预计要到2022年才能恢复疫情前水平。由于疫苗发放缓慢,疫情反复和新的“封锁”措施,欧洲央行短期内并无打算退出购债计划。我们认为其他新兴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如果今年美元指数持续上涨,疫情没有有效控制,新兴市场可能面临资本外流,债务风险和经济下行的三重打击。

最近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投资者开始讨论通胀的风险。这一轮资源类生产原料(原油,铜,铝等)价格大幅上涨,背后的逻辑存在着短期和中长期因素。短期来看,疫情和“封锁”措施给全球产业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包括贸易运输成本大幅上行、企业主动增加原材料库存等。中长期来看,全球对于“可持续投资、“碳中和”和“ESG投资”出现了协同效应,对大宗商品的供需产生了新的影响。

最后我们提示两个2021核心风险: 1)特定新兴市场受困于变异病毒,疫苗和病毒正在赛跑,而市场对于疫情消息产生钝化;2)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采取了较强硬的“内政外交”政策,地缘政治风险变化可能会成为影响市场新的核心因素。

免责声明
本文件仅包含一般性信息且仅供参考之用,并非意在提供金融信息服务或构成出售或购买任何证券或金融产品的要约邀请或宣传材料,亦非有关任何公司、证券或金融产品的投资意见或推荐建议。本文件不应视为提供财务、法律或税务意见或者投资意见/建议。投资涉及风险。过往表现及预测未必可作为日后业绩的指引,投资者或无法取回最初投资之金额。本文件所载信息以根据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施罗德上海”)及其关联公司管理层预测为依据,并反映现时市况以及我们目前的看法,因此有关数据和意见均有可能会改变。本文件所载的所有意见或预测,仅为本文件编写时的见解,因此无须因其改变而再作通知。本文的数据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本公司不对其完整性或准确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陈述或保证。本公司对直接或间接使用或依赖任何有关数据、预测、意见或其他信息产生的损失概不负责。
本文件部分图片源于网络,本公司将善尽合理努力尊重原作版权并注明出处,但因信息受限,个别图文来源未能注明,请见谅。若版权人有任何争议,请与本公司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
本文件由施罗德上海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