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3-5分鐘的閱讀時間

體制轉變:投資於新時代

隨著本輪經濟週期結束,我們不應預期過去十年的模式重演。一個新的政策及市場行為體制正在逐步形成,投資者需要了解能否從中找到最佳機遇及保衛其投資組合。

2023年1月30日
hamburg

Authors

Azad Zangana
資深歐洲經濟師及策略師
Johanna Kyrklund
投資聯席主管及集團首席投資總監

新冠疫情後的經濟重新開放引發了投資者數十年來未曾經歷的現象。需求強勁,但供應卻有限,導致通脹攀升。各大央行反應遲緩,把能源及農產品價格暫時飆升歸咎於俄烏戰爭等暫時性因素。然而,經濟穩健及失業率低企,意味著這些衝擊導致各地通脹升溫,而各大央行別無選擇,唯有奮力扭轉局勢。

利率上升是最明顯的結果,而且利率很大可能持續上升。但是,隨著我們進入新的經濟體制,利率上升只是我們預計未來幾年投資市場五大主要宏觀趨勢之一。

1. 央行將優先抗通脹而非促增長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大央行總是在經濟出現衰退跡象時立即出手干預,支撐實體經濟及金融市場。央行們將利率降至歷史低位,一些國家甚至降至負利率,而且實施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均視作是對抗通縮風險的必要措施。

如今,隨著通脹升至大約4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政治壓力有所上升,各國央行已改變其應對方式,目前亦正積極試圖令增長放緩以降低通脹,即使此舉或會引致經濟衰退。

通脹不再是短暫性:央行如何應對通脹

通脹不再是短暫性:央行如何應對通脹

通脹高企意味著利率必須在短期內進一步上升,並於高位保持一段較長時間,而各國央行不太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放鬆政策以支持經濟增長。

如下圖所示,從「實際」(經通脹調整後)政策利率中可見,這種情景很大可能會發生。近年來的實質政策利率為負值,導致通脹上升,但目前大多數國家的實質政策利率已逐步開始回升。

進一步上升:實質利率維持於1970年代時的水平

進一步上升:實質利率維持於1970年代時的水平

2. 各國政府將採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對   

由於各國央行的行動將會抑制經濟增長,我們預計政府將更積極地制定稅收及財政支出決策,致力於支持家庭住戶及企業度過經濟低迷時期。這些財政措施可能與央行的行動相衝突,導致不確定性上升。

政府資產負債表還沒有從疫情防控成本中恢復過來,而利率上升正迫使政府實施緊縮措施。然而,許多國家的民粹主義政治運動勢頭強勁(見下圖),社會普遍反對緊縮措施,並大力支持增加財政開支的政綱。

歐洲民粹主義的崛起

歐洲民粹主義的崛起

各地政府可能採用再分配政策,對富人或被視為當前局勢受益者的企業加徵稅收,用以維持或增加特定開支。但是,任何財政刺激措施都存在推高通脹的風險,與央行們的行動背道而馳。

2022年9月23日,英國發佈災難性的財政公告,當時的新任首相卓慧思(Liz Truss)在英倫銀行正在加息之時,提出無資金支援減稅方案。這政策衝突及隨之而來的金融市場動盪導致卓慧思上任僅44天後辭職。

隨著政府、央行及金融市場在政策方向上各持己見,其他領域亦可能發生類似的混亂。各國央行的獨立性已遭到懷疑,其目標並不包括向政府提供低成本資金。隨著政客對高利率的敏感度顯著上升,央行們或會備受抨擊。

3. 世界新秩序將挑戰全球化

多年來,中國與西方國家有一些分歧,尤其是在貿易及科技領域。新冠疫情為這樣的政治風險帶來新的角度,因疫情影響了供應鏈穩定性,從而加劇了通脹。

另外,俄烏戰爭帶來種種後果,使全球能源版圖正在重塑。這或會導致保護主義盛行。

運輸堵塞:中國航運堵擁

運輸堵塞:中國航運堵擁

為了應對運輸中斷及事態發展擴大,企業正計劃分散生產,並將生產轉移到鄰近地區。我們對美國企業業績報告文本的分析(見下圖)強調企業談論「生產回流」的次數顯著增加。

生產回撤:企業愈來愈多地談論將生產回流當地

生產回撤:企業愈來愈多地談論將生產回流當地

這意味著近數十年來最大的通縮力量之一,中國低成本生產的增長(見下圖不斷擴大的深綠色數據集)不斷減弱,可能受壓。隨著生產轉移到新市場,全球化在降低成本上依然發揮作用,但由於企業愈來愈重視供應鏈安全,輕鬆獲利或已成過去。

數十年來全球化保持通脹低企:這結束了嗎?

數十年來全球化保持通脹低企:這結束了嗎?

4. 企業透過投資科技進行應對

目前企業不僅面臨生產成本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不斷上升,更面臨更高的工資成本。

勞動力短缺源於我們此前在「不可避免的事實」中概述的人口結構因素,以及限制移民等政治因素。勞動力短缺已令員工在工資談判中掌握更大主動權。藉此,員工可要求大幅加薪,以應對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如上文所述,境外生產作為控制成本方式的吸引力不斷降低。

在其他方面,監管成本不斷上升,稅收亦是如此。短期內,這些因素將會推高成本及價格。總體而言,企業佔經濟增長的份額面臨威脅,利潤率亦受到壓縮。

工資增長加速將蠶食利潤

工資增長加速將蠶食利潤

為了捍衛利潤率,企業有一條明確的路徑,以提高生產力 — 技術。這表示在可行的情況下,投資以及更多的使用機器人及人工智能,而非過度依賴勞動力。

近年來,機器人技術在亞洲及澳洲的使用率增長強勁,而目前歐美國家仍有發展空間。同樣地,汽車生產等部份行業是機器人技術的主要採用者,而農業等其他行業則落後一步。

5. 加速應對氣候變化

若不控制氣候變化,長期勢必會對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短期內,為限制全球升溫而採取的行動亦被證明具有破壞性。各國政府未能及時有效地協調及採取行動以應對氣候緊急狀況,因此企業已帶頭採取行動。

可再生能源轉型將會多方面推高結構性通脹。第一,生產所需產量的成本。由於稀土元素及其他關鍵材料短缺,這並非一條線性路徑。第二,轉換到較昂貴能源導致初期投入成本更高。第三,隨著個別國家及貿易圈加快實施政策,推動能源轉型的監管將帶來額外成本。

監管措施將包括碳定價(消費者支付的價格反映環境危害)及碳邊境調整機制。後者為一種保護主義政策,根據進口商品的排放量或其生產過程中涉及的其他危害進行「徵稅」。如前文所述,這可能會被用作服務於其他政治目標的幌子,故存在風險。

氣候變化的威脅將可能促進對技術解決方案的投資,若取得成功,將有助於降低通脹影響,改善全球經濟。

體制轉變的五大關鍵趨勢:對投資者的啟發

Johanna Kyrklund:

體制轉變需要市場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投資格局。在經歷40年的通縮週期後,由於許多投資者在調整適應通脹居高不下的時期,他們將會進入陌生的投資環境。

這樣的市場環境意味我們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改變看待固定收益的方式。隨著緊縮貨幣政策帶來更高的債券孳息率,現時持有債券更著眼於債券所提供的孳息率,而非債券可帶來的多元化收益。

資產評估方式將會改變。在選擇國家或企業上,投資者將需要主動積極,獨具慧眼,才能辨別贏家及輸家。

對外部資金依賴程度低且政策有紀律的國家可能會帶來回報,而其他國家可能表現遜色。我們預計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利率週期將更加分化。

同樣,受惠於借貸成本低而倖存下來的企業可能很快就會發現,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中寸步難行。

評估哪些企業能夠將更高的成本轉嫁予消費者將至關重要,而缺乏該能力的企業將面臨利潤壓力。

市盈率可能降低,投資者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與其掛鈎的盈利部份。

其他方面,大宗商品雖然在量化寬鬆的「貨幣擴張」時期乏人問津,卻很大可能再度發起多元化投資的作用。

體制轉變不僅關乎通脹及利率。科技相關投資激增,以及供應鏈及能源政策的結構性變化,將為新一波企業創造機會。過去數年湧現的部份投資主題將只會加強,而且新主題將會出現。

與此同時,由於民粹主義政策的興起及政治動盪的加劇,對相關資產的風險及溢價需投放更多關注。

在這個新時代下,投資者顯然將會面對很多變化:如何評估資產、如何尋找最佳投資機會及如何管理風險等,但邁向成功的因素依然不變。我們需要團隊合作、嚴謹分析、開放心態、保持靈活性,而最重要採取積極自主投資方式:plus ça change, plus c'est la même chose. 任憑世界如何變遷,有些事物卻依舊如初。

免責聲明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複製或發布本文件內容。

本文件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打算作任何方面的宣傳材料。本文件不應視為任何招攬提供投資意見或建議。 有意投資者應尋求獨立的意見。以上如有提及證券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撤資之建議。本文所載的內容為撰文者的意見和見解,不一定代表施羅德投資的看法,或在其他施羅德通訊、策略或基金反映出來。本資料所載資料只在資料刊發時方為準確。觀點及預測或會更改而不需另作通知。本文的資料和來自第三方的信息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不保證其完整性或準確性。

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未必可作為日後業績的指引。閣下應注意,投資價值可跌亦可升,並沒有保證。投資者可能無法取回全數投資金額。衍生工具帶有高風險。匯率變動或會導致海外投資價值上升或下跌。若投資收益並非以港元或美元計算,以美元或港元作出投資的投資者,需承受匯率波動的風險。詳情請參閱基金說明書(包括風險因素)。

本文件由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發,文件未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檢閱。

Authors

Azad Zangana
資深歐洲經濟師及策略師
Johanna Kyrklund
投資聯席主管及集團首席投資總監

主題

關注我們

聯絡我們

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二座33字樓

(852) 25211633

網上查詢:請填妥以下電郵表格,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絡。

聯絡我們

本網站所述之投資或不適合所有投資者。本網站提供的資料只供參考用途,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尋求獨立意見。

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未必可作日後業績的準則。閣下應注意,投資價值可跌亦可升,並沒有保證。投資者可能無法取回全數投資金額。詳情請參閱基金說明書(包括風險因素)。

僅供說明,並不構成投資於上述證券/行業/國家的任何推薦。

此網站僅供香港居民使用及參考。非香港居民在瀏覽本網頁所載資料前,有責任依循其所屬司法範圍的一切適用法例及規定。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受證監會監管。本網站(施羅德公積金計劃有關版頁除外)未受證監會檢閱。

本網站由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發。

重要通知:施羅德投資不會透過電子郵件、電話、短信、WhatsApp、微信、Facebook、Instagram等應用程式主動接觸閣下。透過施羅德投資官方渠道之外的任何聯繫並獲取個人或財務資訊都可能是虛假和欺詐。請保持警惕並參閱我們的慎防欺詐警報以了解更多訊息。如您對聲稱與施羅德投資有關的人士、平台、網站或機構有疑問,請致電(852) 2521 1633與我們聯繫,並通知當地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