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於台灣高達13種退休金制度一頭霧水,而1000萬勞工族群中,甚至有人連攸關權益的「勞保」(勞工保險)和「勞退」(勞退新制)兩種退休金制度,都分不清楚。
對此,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建議,勞工應該先有一個認識,即退休金分成三種支柱。
勞保是第一支柱,是政府提供的基礎保障,如同公教人員保險與國民年金。
第二支柱則是企業所提供的職業退休金,諸如勞退新制、軍公教退撫制度與私校退撫儲金制度等。
第三支柱,才是私人儲蓄。
第1支柱:勞保/國民年金等基本保障;第2支柱:企業/員工每月提撥金;第3支柱:個人儲備
搞懂勞保、勞退 存老本
目前政府提出的年金改革制度,當然只能涵蓋第一支柱與第二支柱的範疇。依據元月出爐的年金改革草案,涉及勞工部分,集中在勞保。有三大項目:「延長『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漸進提高費率」與「年金年資可攜帶、合併計算」。
首先,目前勞保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為60個月(五年),未來將再延長。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指出,這樣改革可降低給付基準,同時避免「道德危險」。因為有不少人鑽漏洞,在屆退時升遷加薪、一下子拉升投保薪資級距,使得退休給付基準陡升,造成「繳少領多」的怪象。
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34個國家來看,實施確定給付制者,幾乎都採取「採計終身工作年資」的作法,最少也採計長達24年,台灣卻只採最後五年。草案也指出,勞保預定於2018年起,每年漸進調升費率0.5%,至12%時再檢討,如果不足,則再漸進調升至最高18%。目前,勞保費率為9.5%,分攤比率為企業七成、個人兩成、政府一成。
此外,根據年金改革草案,未來跨職域(例如勞保、公務人員保險與國民年金等不同保險制度)的投保年資可併計,以滿足領取年金的最低投保年資條件。除了上述三項改革外,專家也建議善用制度設計。例如,今年勞保老年給付請領年齡是60歲(2018年調高到61歲,2026年調高至65歲),但延後可領「增額年金」,提前則領「減額年金」。前者是每延後一年,按給付金額再增加4%,最多延後五年、增給20%。後者則是每提前一年按給付金額減給4%,最多提前五年、減給20%。
另外,「勞保改革應該要納入『分級給付』的概念!」王儷玲建議,所得較高者的所得替代率應該調降,而所得較低者的替代率應該相對較高,如此,才能夠發揮所得重分配效應,達成社會公義。不過,就算勞保制度依照年金改革小組的版本,原本預計將於2027年用盡基金的第一支柱(勞保),在新的年金草案中,可望延至2036年破產。
「也不過延了九年,」王儷玲指出,退休基金至少應該有50年穩定的現金流量。她憂慮,若想以最小阻力改革,這種「保費慢慢漲、給付慢慢降」的方式,最後勢必犧牲年輕人,他們將會繳最多,卻領不到錢。至2056年,年輕世代屆退時領到的勞保金,將只約現行給付的20%。不過,儘管第一支柱「勞保」可能破產,第二支柱「勞退」卻不會倒。
「屬於『確定提撥制』的『勞退』不會破產!」巫慧燕解釋,勞退是每人上班時,由雇主與個人提撥的獨立帳戶,是個人可攜帶帳戶,規模的大小與提撥率、基金報酬率相關,不會受到整體基金運用的影響。 當然,從年輕開始,就要重視個人理財,自己存老本(第三支柱),也是廣大上班族不該忽略的事。
"愈年輕準備 愈可能達到理想的退休生活"
施羅德:參與勞退提撥,是儲存退休金的第一步
台灣正步入「超」高齡社會,卻仍有超過六成勞工沒有投資理財,九成勞工沒參加勞退新制的薪資提撥計畫。台灣大眾應從瞭解退休基本概念開始,才能聰明準備,幸福退休。
一般而言,退休金有3大支柱:第1支柱為勞保/國民年金等基本保障;第2是企業/員工每月提撥金;第3是個人儲備。第2、3支柱是決定退休生活品質的關鍵,面對越來越長壽的台灣,這2大支柱也越形重要。
每月自動提撥 讓你不自覺越存越多
退休金要準備多少才夠?根據統計,假設每月以月薪的15%做退休準備,40年不間斷,每年3%報酬(扣除通膨),預估退休時即可達2/3所得替代率。世界銀行建議,退休後所得替代率需7成才夠,因此每月以15~20% 的薪資做退休準備應是較適合的水準。
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指出,台灣雇主每月為勞方提撥6%薪資至勞退帳戶,遠遠落後上述水準,因此勞工更應該積極參與勞退提撥制度(最高6%),透過每月自動提撥薪資至個人退休金帳戶,類似定期定額的方式,數十年後將有聚沙成塔的效益。勞退新制屬於個人退休帳戶,帳戶內資金不會被挪為他用,因此沒有破產風險,每月提撥的薪資還可享有所得稅遞延計算優惠,降低工作期間認列個人所得之總額,何樂而不為。
然而,即使資方與勞方每月各提撥6%,退休金準備僅達薪資12%,離上述的15~20%仍嫌不足,因此建議仍應該積極投入第3支柱的個人儲備以補足不足。
先苦後甘 越早準備越輕鬆
準備退休金是一種態度,也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每個人都應要重新檢視消費習慣,以時間換取空間,達到目標機率才會越高。
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