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調查對象:居住台灣20縣市、年滿25歲之工作者或退休民眾。
5.樣本規模及加權方式:完成1221份樣本。為確保具代表性之四個主要世代分析,每個世代皆完成300份以上,千禧世代(25至34歲)完成304份、X世代(35至50歲)完成308份、黃金世代(51至60歲)完成304份、退休世代(61歲以上)完成305份。整體結果則依性別、年齡、政府就業人口統計加權後呈現。
6.抽樣誤差:對母體各項參數的推論,以95%信賴度估計最大抽樣誤差為±2.8%。
新政府推動年金改革,首次讓13種年金制度攤在陽光下,外界才發現各種 職業的退休金落差懸殊。
其中,勞工平均退休金偏低,讓多數勞工擔憂是否會步上日本銀髮族後塵,成為「下流老人」,過著老後貧窮的生活。
有鑒於此,《遠見雜誌》與施羅德投信合作,針對千禧世代(網路世代,25至34歲)、X世代(35至50歲)、黃金世代(51至60歲)及退休世代(61歲以上),進行四個世代的退休觀念與需求調查。
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總結調查結果,共有三個結論,包括世代間的財富傳承,預期將愈來愈少,並從房地產轉移至儲蓄存款;養兒防老觀念也愈來愈薄弱,目前的年輕世代退休後,恐無家庭或子女的支撐;不管哪個世代的投資理財都偏向定存、保險等保守型商品,資產活化比例偏低。
根據日本經驗,這三個現象將在台灣造成「下流老人」的風暴。其中,相對最年輕的X世代跟千禧世代又是最危險的族群,而較高齡族群也可能面臨長壽風險、退休金準備不足的危機。
當問到你退休後(退休者問目前)的生活費用主要來源是什麼?不管哪個世代,近五成都選擇勞保、勞退基金(49.8%),第二高是儲蓄跟定存(48.2%)(表1)。
或許受到近期勞保基金破產新聞頻傳影響,最年輕的千禧世代占比第一的反而是儲蓄跟定存(66.4%)。
本次調查也發現,愈老的世代愈仰賴子女,愈年輕世代愈倚重投資理財。退休世代依靠子女比例為22.3%,投資所得僅8.9%;千禧世代靠投資所得達到37.5%,高於整體(21.4%)甚多,期待未來可能依靠子女僅4.6%。
不過,無論是否不期望兒女供應老年生活,但各世代平均定期拿錢給父母的比率卻達到71.2%,最高的竟然是千禧世代(75.3%),其次是黃金世代(74.3%)。
最低的是被稱為三明治的X世代,這群人還在付房貸跟教養子女的支出高峰期,相對沒有多餘收入奉養父母。即便如此,X世代還是有64.6%會給上一代孝親費。顯見台灣人很傳統,除奉養父母比例高,連繼承、傳承財產的觀念也很強。
已繼承或認為上一代會傳承財產給自己的達到52.6%,其中愈年輕認為會繼承財產的比例愈高,千禧世代居冠為65.1%,退休世代僅38.4%;而且四個世代傳承給下一代的意願,甚至超越認為會繼承的比例,高達67.8%,其中又以黃金世代占比第一(71.1%)(表2-1、表2-2)。
不管繼承或傳承財產,男性的占比都高於女性,這跟台灣社會多數由兒子繼承的觀念有關。認為自己會繼承上一代財產的,男性為57.4%、女性44%;會傳承給下一代的,男性更攀升至71.5%,女性也增加至60.5%。
而預期會繼承上一代的都是以房地產為主(73.6%),四個世代都高居第一。不過,到了傳承給下一代時,會傳承房地產占比最高的卻是X世代(72.2%),千禧世代傳承給下一代的首位是儲蓄或定存(59.4%)(表3-1、表3-2)。
其實,以台灣都會區的房價來看,網路世代想擁有房子難度不低,造成傳承項目不再偏重房地產。
巫慧燕分析,千禧世代認為可能或已繼承房地產的比例(63.6%),及會傳承房地產給下一代的比例(54.8%),都是各世代最低的,「顯示年輕世代未來的收入來源及運用,存在很大的缺口。」
四個世代的退休觀念也發生轉移,連工作、生活、消費的觀念,及對未來退休的期待也不同。
賺錢的主要目的,除追求三餐無虞(平均59.6%),愈年輕愈在乎享受生活,千禧世代享受生活的比率最高為53%,累計財富(45.7%)的目的也超越其他世代(表4)。
另外,X世代賺錢為培養小孩的目的最高(58.4%),最特別的是退休世代希望讓社會變好的比例居冠(21.6%),僅次於對三餐無虞跟培養小孩的目的。對照各世代的日常花費,跟賺錢目的趨於一致。各世代最高的花費都是基本生活開銷。此外,第二大的花費開始出現差異,其中千禧世代對聚餐、休閒娛樂的需求最高,占比43.4%,同時也是儲蓄∕投資觀念最強的世代(40.1%)(表5)。
而X世代花在個人進修∕學貸或子女教育的比重最高(56.8%);年紀愈大則對醫療∕保健需求愈大,都是黃金世代(35.2%)、退休世代(39.3%)第二大的花費。
其實,不只年輕人想擁有休閒娛樂,當生活還過得去、手上有閒錢時,退休世代最想做的事情也是聚餐、娛樂、旅遊(48.2%),其他世代占比第一的則是儲蓄投資,但吃喝玩樂依舊排到第二位(表6)。
對照退休後,各世代最想做的事情?分析為需要花錢和不需要花錢兩大類,其中需要花錢的旅遊項目高居榜首(49.7%),成為各世代的最愛,其中,千禧世代退休後,最想做的事情幾乎都跟花錢有關,旅遊居冠(64.8%),總計在想做的事情中,會花錢的項目占比達76.6%(表7)。
除了旅遊外,退休世代其餘想做的事,偏愛不花錢項目(61%),例如運動,千禧世代僅9.2%,退休世代為16.7%。
年輕世代對在職跟退休生活均趨於理想化,賺錢是為享受生活,退休後也要旅遊、休閒娛樂。
巫慧燕認為,退休金來源有三大支柱,分別為社會保險(如勞保年金、國民年金),僅能維持基本保障,及企業退休制度(勞退金),如想過舒適退休生活,需要第三根支柱的個人退休理財規劃。
但四個世代的投資理財均趨於保守。目前擁有的資產中,愈年輕世代的定存儲蓄、保險比例愈高,千禧世代儲蓄或定存達73.7%,其次為保險(51.6%);年紀愈大的房地產比例愈高,黃金世代跟退休世代的房地產占比第一,分別為53.3%、50.2%(表8)。
當問到是否有進行投資理財時?竟然有61%未付諸行動,退休世代沒有投資的比例最高達76.4%,即便是相對富裕的黃金世代也有60.9%沒有投資(表9)。
且各世代都偏向保守,最大宗為儲蓄定存(20.3%),再來是保險(18.5%)、基金(17.1%)、股票(17%)。
值得注意的是,黃金世代、退休世代的資產都以房地產、儲蓄或定存為主,沒有投資理財的比例偏高,退休生活費又分別有16.1%、22.3%來自子女提供。
這兩個世代多以儲蓄或保險為主,資產活化比例偏低,負利率時代將對他們造成更大衝擊。
正因各世代擁有的資產跟投資都趨於保守,加上近幾年經濟成長停滯、就業情況不佳、醫療與照護成本也不斷提升,台灣將無法避免日本老後貧窮的「下流老人」命運。
另外,對照調查結果也顯示,台灣有邁向「下流老人」的危機。當詢問未來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會變好、變差或不變時?認為會變好的有22.3%,不變的44.7%,認為會變差的有29.1%。尤其愈年輕的世代愈樂觀,千禧世代認為會變好比例最高(29.9%),變差的也是各世代中最低(25.7%)(表10)。
即便有六成七受訪者對退休生活感到樂觀,卻有各種擔心,呈現矛盾現象。千禧世代擔心醫療費用(27.3%),甚至超越退休世代(24.6%),另外,還有照護長輩∕子女的負擔(25.7%)、退休金不夠(24.7%)以及無法存到足夠的錢(24.7%)等憂慮(表11)。
不同的世代對退休都有隱憂,只是程度與面向不同。各族群必須針對自己的需求,趁早準備退休生活。
多數勞工族的退休支出都押寶在退休金上,但除了公司每月提撥薪資6%外,有多少人會自提勞退金?對勞退新制又有何看法?
該從幾歲起準備退休金?專家表示,不管幾歲,就從當下開始。然而,各世代資產配置重點不同,要如何布局?《遠見》請專家說分明。